肉用种公鸡配种潜力的发挥程度,将会直接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和农户养鸡的经济效益。为此,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和各地的一些先进经验,特将发挥肉用种公鸡配种潜力的三期饲养管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,仅供参考。
一、育雏期
本期主要是培育出健康的种公雏。种公雏因选种等因素的影响,开始会比母雏体型小一些,因此,在育雏期必须仔细照顾和精心饲养,才能使其成活率得到保证,才不致影响到以后的公母比例。
1.育雏期采取公母分饲从育雏开始,应当采取公母分开饲养,这样,不但育雏期能对种公鸡进行细致地管理,而且以后更能有效地控制公鸡的体重。
2.饲养管理方法与母雏相同饲料量要根据饲养标准灵活计算。在1日龄~7日龄,通过料盘喂料,1周后使用料桶,其高度应当根据公雏的高度随时进行调整。
3.正确断喙断喙日龄一般控制在6日龄~8日龄,进行此项技术需要选用技术熟练的饲养技术人员来操作。断喙时需要注意的是:种公鸡的断喙一定要准确,切长切短都会严重影响到以后配种的抓鸡能力,从而会严重影响其种用潜力的发挥。断喙的标准应当是从鼻孔边缘到断处为2毫米。断喙前后应当添加一些素,以减少应激。
4.提早限饲为了更好地控制公鸡的体重,可从4周龄开始对种公鸡实施限饲方案。经实践证明,这样不但减轻了应激,而且能把公鸡体重在混群前控制在母鸡体重的130%~140%。
5.严把育雏期末的第一次选择关在育雏期末,应当选择健康、无病、精力充沛、腿、脚、脚趾挺直,背宽胸阔的公鸡留作种用。
二、育成期
本期通过严格的饲养管理,使其建立良好的性反射。为此,要做好以下几点:
1.严格限饲,使公鸡适时性成熟为使育成种公鸡在适当的周龄达到性成熟,除去遗传因素和日照影响外,必须采取限制饲养,使性成熟和体成熟一致。因此,育成期更应灵活地运用限饲技术。如1周龄~15周龄要严格控制体重,16周龄可放宽以下限饲程序,以防限饲过严而影响性成熟。
2.实施营养标准化育成期公鸡使用饲料营养成分与母鸡相同,并在管理中密切注意饲养面积、饮水位置、采食位置是否适当。在此期,如果上述位置不足,将会增加公鸡在产蛋期的争斗性。
3.适时混群在一般情况下,种公鸡在19周龄即可达到比母鸡体重高出40%的标准,便可混群。但在混群前,应当做好两项工作:①选择。选择的标准与第一次选择基本相同。但应注意选出性别鉴别错误的鸡只。②修嘴。一般应在混群前1周时对育雏期剪嘴不精确的种公鸡修嘴,以保证配种时断喙鸡的准确度。混群时公鸡可比母鸡提前几天放入产蛋鸡舍,有助于公鸡在适应环境的同时,多提供些光照机会。在某些方面也证实这样做可提高公鸡雄性霸道性格,将有利于以后的配种。
三、产蛋期
本期就是抓好种公鸡的质量。饲养人员在产蛋期一般只会注重对母鸡的饲养管理。殊不知,种公鸡在产蛋期的饲养管理也尤为重要,只有配备良好的种公鸡,才能更好地提高种蛋的受精率,从而提高整个鸡场的养鸡生产效益。
1.公母比例要适宜在养鸡实际生产上,一般公母适宜的比例为1∶10,经过多年实践证明,此比例不仅能减少公鸡间的争斗,更能使地面散养的鸡只受精率保持在93%左右,采用棚架饲养的受精率也在90%左右。
2.科学配制日粮产蛋期因管理目标不同,公母鸡应当喂给营养成分不相同的日粮。应适当降低公鸡日粮蛋白质含量(12%~13%),并在公鸡料中适时定量地补充一些素、矿物质(如每吨公鸡料中补充40克~60克硫酸锌,200克~250克硫酸锰,经实践证明对提高受精率效果明显)等,以满足公鸡的配种需要,提高精子的活力和质量。
饲喂方法:产蛋期因公母鸡日粮成分不同,饲喂时应当采取公母分饲的方法。即母鸡使用自动喂料装置,配置限料板或限料网,以公鸡不能吃到料为准。公鸡则采用料桶给料。这种做法,可有效地控制公鸡的体重,使其在后期基本达标,防止因鸡体过肥而引起受精能力下降。
3.防止脚趾损伤如果采用棚架饲养,则棚条的间距不超过3厘米,否则会损坏公鸡的脚趾,影响受精力。
4.及时做好淘汰从公鸡群中淘汰所有鉴别错误、跛足、有生理缺陷的公鸡。
5.制定公鸡替换方案产蛋期鸡群中公鸡的死亡及病弱淘汰,会使鸡群中的公母比例下降。因此,在鸡群40周龄~46周龄时可按比例加入年轻的公鸡,以不同批次的公鸡实行替换。此法可显著提高鸡群后期的受精率。为避免不同批次间鸡只疾病的传播,应对替换的公鸡进行隔离饲养,新公鸡在天黑前一个小时放入,并均匀地分配在整个鸡舍。
通过采取上述措施,可明显降低无精蛋的数量,能大大提高鸡群的受精率和养鸡经济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