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猪业总是在“多了多,少了少”、亏亏盈盈的周期性怪圈中不断发展。 据统计,1994年开始,国内的猪粮比价为5.5:1,共经历了四个周期,每个周期约37个月(约3年)。2003年5月至2004年9月足足维持了17个月的盈利期,从2004年10月至2006年3月又整整17个月,到2006年5月刚好三年,这时猪价已开始缓慢下跌,逐步进入低谷,猪粮比价降到了4.55:1。2006年5月仔猪价格比2005年5月下降了50.21%(平均6.98元/千克),活猪价下跌了25.96%(平均价5.98元/千克),猪肉下跌了19.29%(平均10.71元/千克)。在这种情况下,养猪户唯恐损失更大,便大量清栏,出栏量猛增,2006年一季度生猪出栏达2.26亿头(相当于年出栏数的1/3),存栏量比2005年减少了3500万头。全国母猪存栏下降了15%,湖南下降了6.5%,全国基础母猪减少了12000头。黑龙江、吉林存栏猪下降了30%,北京下降了20%。猪存栏下降如此迅速,其导火线来源于2005年7月四川资阳发生的猪链球菌。新华社向全国通报了204例发病猪,导致死亡38人后,引起了灾难性的反响,从南到北、从东到西全国猪价下跌超过15%,每头猪减少收入约150元,失去了常规的国庆、中秋节售肉高峰期。出栏更加迅猛,不到70千克的猪都降价抛售,一季度完成了全年1/3的出栏猪数。业外人士开始退出养猪业,到2006年5月份,业外人士退出了95%。随之而来的是洪水、台风、持续高温等自然灾害,北京地区一个多月的大雨,沿海地区的几次强台风,内地的持续高温,气候环境的异常,疾病频频发生,猪的死亡大大增加,一些资金薄弱、生产条件差的中小型养猪场和企业在这场大浪淘沙中,关闭改行。在这些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影响下,造成了猪源不足、供应紧张。从2006年6月开始,活猪价格开始大幅度回升,四川活猪价升至7元/千克,湖北7.4~7.6元/千克,江苏6.8~7.6元/千克,黑龙江7.2元/千克,河南7.6元/千克,湖南7.4~8元/千克,广东8.1~8.4元/千克,浙江8.2元/千克。一般三元杂交猪7.8元/千克,二元杂交猪7.6元/千克,本地猪8.4~8.5元/千克。 猪价上涨而饲料原料上涨的可能性不大,如饲料原料豆粕,因国库存库稳定,猪补栏还需时日,而豆粕需求难于大量增加,预计今年下半年豆粕价格仍处于平稳状态。鱼粉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也不大,因为伏季渔期已结束,开始捕捞,国内鱼粉生产量逐步增加,用鱼粉较多的水产饲料随着冬季来临,开始减少生产和用量。8月份国外鱼粉开始集中到货,因此从7月中旬开始,鱼粉价格下跌,虽然如此,鱼粉价格对饲料和猪料生产也不会起到太大的拉动作用。对赖氨酸而言,我国赖氨酸生产技术已经成熟,产品质量好,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,7月份以来,价格平稳,进入10月份随有所上升,但仍有利于饲料生产。 综上所述,预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将有两个繁殖周期的恢复期,猪价都可能处于较高价位态势,只要把握好机遇,重视猪的品种、营养、环境卫生,坚持保健养猪、科学养猪,就会有好的效益。 以上均系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。(作者:陈孝珊)